北京糖代谢研究会
资讯中心
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时间:2020-03-10 信息来源:中国科技产业 点击:763次

高彦彬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长

◎北京糖代谢研究会会长、中国糖尿病防治康复联盟理事长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 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重大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英明决策。1 月 25 日,党中央作出 “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 的重要部署。2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快筛  选研发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药物”, “要加强医疗救治,坚持中西医并重”,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指明了方向。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从第3 版开始推出并不断更新中医药治疗方案。当前,全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疫情蔓延得到有效控制,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  们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尽快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一、中医学在几千年防治疫病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追溯人类发展史,人类始终与疫病共存演进,人类与疫病的较量从未停止。1347 ~ 1353 年 , 欧洲暴发的黑死病曾夺走2500 万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 一 ;1918 ~ 1919 年 , 由 H1N1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西班牙流感”曾夺走全球约 5000 万人的生命 ; 1957 ~ 1958 年 , 由 H2N2 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亚洲流感”约 100 万人丧生 ;2009 年 , 美国甲型 H1N1 流感疫情导致 1.2 万人死亡 ;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南美洲流行的寨卡病毒等都曾危害人类生命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与疫病斗争的历史。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 2000 多年里,由于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原因,中国先后发生过 321 次大的疫病流行,但由于中医药的有效预防和治疗,中国历史上从没出现过像西班牙流感、欧洲黑死病那样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功不可没。古代称传染病为“疫”“疠疫”“疠疾” “疫病” 等。殷商时期就有疫情的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有卜问商王是否染病和这种病是否会蔓延的卜辞,并记载了疟、疥、蛊等传染病名称,并出现了 “疾年” 一词。这是我国有关传染病流行的最早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对疫病的推衍、疫病的传染性及防治匀有记载。“五运六气” 理论构建了推衍疫病发生的宏观预测体系,探讨了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可以为疫病的预测和防治提供重要参考。该书还指出,疫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同时,它在发病上提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邪气(致病因素)是发病的重要条  件,人体正气充盈时,不容易受到  疫毒侵犯,即使受到侵犯,也不容  易发病;在治疗上提出要扶正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祛邪即避其毒气、祛除邪气,强调  治未病(未病先防、己病早治、己 病防变)。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 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疫病) 的诊治原则、方法及有效方药,确  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隋唐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干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均有防

治疫病的经验记载。明清时期的《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 形成了中医药防治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积累了临床防治传染病的丰富宝贵经验。

针对 “天花” 这种烈性传染病,我国在明代就率先研制出 “人痘接种术” 用来预防天花。百余年后的 1796 年,英国医生琴纳在实践人痘接种法的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由于牛痘接种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天花得以控制。我国人痘接种法的发明,不仅是牛痘发明之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向世界贡献了卓越的中国智慧。据出土的《云梦秦简》记载,秦代已设置有“疠迁所” 对麻风病人进行强制收容。《汉书》记载 :“元始二年,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 说明中国早在公元 2 年就对传染病采取了隔离措施。古代政府对传染病采取隔离、重视城市环境卫生、控制人口大量流动、普及医学知识等措施,民间焚香避秽、清扫逐秽、饮水消毒等防疫习惯,都对控制疫情蔓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几千年防治疫病形成的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弥足珍贵,对今天防治新冠肺炎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中西医优势互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取得明显效果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体系,在应对疾病方面各有所长,应坚持优势互补。中医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及扶正祛邪等都有自身特色与优势。对疫情防治而言,西医强于病毒的鉴定、疾病诊断、危重患者生命支持、相关药物和疫苗的研制等 ;中医重视人体抗病能力、整体调控增强对疫病的抵抗力、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施治、丰富多样的方药及千百年的防治经验,可在传染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回顾建国后的几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救治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 世纪50 年代, 在华北地区石家庄、北京发生了乙型脑炎的局部暴发。当时,乙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疫苗也未研发成功,初期病死率高达 50%。面对重大疫情,中医专家依据千百年防治疫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认为乙脑属于中医 “温病” 中 “暑温” 的范畴,积极参与救治,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当时华北地区的气候情况,提出了以白虎汤、清瘟败毒饮等方剂为基础,配合使用安宫牛黄丸和至宝丹的治疗方案,因人因时因地辨证施治,显著提高了疗效, 降低了病死率。在中西医和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乙脑流行的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2003 年抗击非典期间,中医专家依靠千百年防治疫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积极参与救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取得明显效果,在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临床常见副作用等方面都显示出优势,世界卫生组织给予中医药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世界卫生组织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3 年 10 月联合主办的 “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 :中西医结合抢救了大量非典患者的生命,在预防和恢复期治疗方面,西医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中医有其独到之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不少中药具有解热、抗炎作用,可改善患者发热症状、控制肺部炎症扩散、促进炎症吸收,起到多方面、多途径、多靶点的系统效应,在抗病毒的同时,中医药干预的优势还在于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激发机体自身防御能力。

三、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肺炎形成了有效的中国防治方案

此次新冠肺炎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目前己感染超过 8 万人, 且缺乏有效的药物,疫苗尚未研发成功,防控难度极大。面对重大疫情,党中央英明决策,要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整合国家、省、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力量,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从全国中医药系统抽调近 3200 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雷神山医院、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接管江夏方舱医院,与广大西医药专家协作抗击疫惰。每个方舱医院配备 2 ~ 3 名中医专家,推进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围绕救治重症患者, 组建 12 个国家级中西医结合的重症专家组巡回指导,选派高级别专家团队赴武汉边临床救治、边观察总结,形成中医治疗方案,纳入第三至第七版国家诊疗方案, 指导全国中医药救治工作。截至 2

月 17 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共 60107 例,占比 85.2%(来源 :2 月 17 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广东全省确诊病例1331 例,中医药参与治疗 1245 例, 参与率达 93.54%,中医药参与治疗病例中,治愈出院 448 例,平均住院日 14.5 天,症状改善 660 例,中医药有效率达 89%(来源 :2 月 19 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截至 2 月 24 日,四川省确诊病例 529 例,中医药参与治疗 493 例,中医药参与率 93.2%(来源 : 2 月 25 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累计确诊病例 410 例,中医药参与率 90%,中药治疗的有效率87%,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效92%(来源 :2 月 26 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中药清肺排毒汤(由麻杏石甘汤等四个经典名方加减组成)治疗 701 例新冠肺炎, 已有 130 例治愈出院、51 例症状消失、268 例症状改善、212例病情平稳没有加重(来源 :2  月 17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运用 “肺炎 1 号方” 治疗确诊病人 121 例,服药 6 天后,61 例病例体温恢复正常,72 例病例咳嗽症状消失,病人的咽痛、乏力、纳差等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 , 总有效率达 94.21%,74% 的患者胸部 CT 好转( 来源 :2 月 19 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团队在武汉的 102 例临床对照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轻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缩短 2,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缩短 1.7 天, 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2.2 天,CT 影像好转率提高 22%,临床治愈率提高33%,普通转重症比率降低 27.4%, 淋巴细胞提高 70%。黄璐琦院士团队在武汉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住院天数、核酸转阴时间平均缩短 2 天以上,血氧饱和度明显提升,脱离吸氧时间缩短,淋巴细胞百分数、乳酸脱氢酶等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来源 :2 月 20 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

面对重大疫情首都医科大学19个附属医院医务工作者,弘扬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的职业精神,积极投入疫情防控、驰援湖北的工作中,奋战在抗 “疫” 一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作为北京市级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承担了北京市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机制,定点医院中医药参与救治率为 87.8%,中西医结合救治总有效率为 94.4%,重型、危重型患者中医药参与治疗率为79.5%, 中西医结合救治总有有效率为 87.9%。

临床救治新冠肺炎表明中医药可以全疗程发挥作用,中西医协同救治尤为重要 , 显著疗效。对于轻症普通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症状 ( 发热、干咳、乏力等 )、缩短疗程、促进痊愈 ; 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以及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需要借助呼吸支持甚至是有创机械通气。此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干预,中医药在减少肺的渗出、抑制炎性因子释放、稳定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呼吸等方面都起到一定作用 ;对于恢复期患者,虽然病毒的核酸检测阴性,但乏力、咳嗽、精神状态差等症状仍然存在,部分患者肺部还存在未吸收的炎症,采用中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损伤脏器组织的修复。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在全面 有效推进,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要按照习 总书记指示,“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坚持中西医结合,加大科研攻关力  度,加快筛选研发具有较好临床疗  效的药物”

四、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

1.应对新冠肺炎发挥中医药全疗程、全方位作用。一是关口前移, 早期干预。主要是针对密切接触者和易感人群,通过中医辨证施治配合非药物疗法(针灸、食疗、太极拳、八锻锦等)、提升正气,提高免疫力,预防和减少感染 ;二是早期治疗,主要是针对轻症患者早用中医药治疗,提高治愈率,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患者转化 ;三是针对重症患者发挥中医辨症论治、整体调控、提升自身抗病能力优势和西医抗病毒、呼吸支持等治疗优势,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减少并发症,降低病亡率 ;四是针对病愈康复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配合针灸、食疗、太极拳、八锻锦等, 使患者尽快康复。

2.认真研究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及经验。中国几千年防治疫病形成的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弥足珍贵,对今天防治重大传染病仍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是这些理论和宝贵经验沒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急需认真研究总结,如采用多学科(天文、气象、生态、信息、生命科学等) 深入研究中医的 “五运六气” 理论, 揭示其科学内涵,构建疫情宏观预测预警体系,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采用现代制药工艺,从历代治疗伤寒、温病、疫病的经典名方中筛选研制治疔重大传染病的新药,并阐明其作用机制等,让中药防治传染病的理论及经验,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及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3. 认真总结中西医结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中医药和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和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优势。要认真总结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抗击流行性乙型脑炎、非典型性肺炎、新冠肺炎的经验及教训,建立中西医结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统一领导、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享信息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中西医结合会诊巡诊制度,建立完善中西医结合协作机制,逐步优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形成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国方案。

4.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及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是战胜情疫的法宝,要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纳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统筹调配足够的中医中药资源。只有这样,当重大疫情发生时,才能真正发挥好中医药在传染病前期预防、临床救治和后期康复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好中西医结合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中的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针对我国少数人捕杀烹食野生动物的陃习,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预防预警、先期处置、应急能力不足,救治早期急救物资储备不足、医疗救助制度不完等短板,应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生物安全法 ;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