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榆钱,顶米顶面”。
春天来了,除了春暖花开,还有一种久违的记忆,那就是榆钱。榆钱,又名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因其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
“榆钱、榆钱,顶米顶面”。这是我家乡赞美榆钱的顺口溜。
因为它鲜咸清香,软嫩适口,风味独特,又可健脾和胃, 治食欲不振,所以深得百姓喜爱。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人们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在战争和饥荒的年代,榆钱帮助家乡人民度过了艰苦的岁月。榆钱可以从树枝上采下直接吃,也可与面掺在一起蒸馍馍吃,甜香生津,味道可口。刘绍堂曾经在《榆钱饭》一文中说“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他们捋满一大筐,和上玉米面蒸好,拌着春葱泡上老腌汤,吃得很香,十年内乱时期也成了救命的粮。在“穷过渡”时期,我家乡的农民称榆钱是“救济粮”。
榆钱,又叫“榆花”、“榆荚”。顾名思义,它是榆树上绽开的一种特殊的花。榆花盛开并不像桃花、杏花那样艳丽,招人注目,只不过默默向大地报春的信息罢了。当春姑娘姗姗走向大地的时候,榆树就像一棵不老松挺劲与风沙抗争,以顽强的生命力,度过了狂风大作的岁月,获得了春姑娘的青睐。
榆钱为大地飘落了春的绿色,使大地抖起了春意盎然的风韵………它又像初恋的少女,步履轻盈展现在田野、沟壑、山坡。尽管它的枝头全是绿色,但它也力争花枝招展,袅袅婀娜。千姿百态,仿佛是引人倾心喜爱,去岁在五台山,站在山崖眺望,又像一棵棵的榆树冠顶上垒起了一座座翠楼……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对榆钱进行了精美描写。北周庾信在《燕歌行》中有诗曰 : “桃花颜色好如马, 榆荚新开巧似钱”。韩愈《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他说,榆树不能开出红紫烂熳的花朵,榆钱随风飘落,如同诗人不能写出华美的诗文,说榆树“无才思”。古人韩愈只从欣花赏月的角度,观察和评价了榆树,而没有看到榆钱的奉献精神。
科学进一步证明,榆叶、榆钱、榆皮还具有药用价值,既食用,又能治病。南北朝著名的医学家陶弘景说:“初生榆荚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就是把嫩榆钱熬成汤吃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对失眠者很有安眠作用。榆钱对石淋、酒渣鼻、尿白浊等病也有疗效。我想,在任何事物中,一般往往孕育着伟大,外表的艳丽有时也不如朴实无华的自身价值。
榆钱,为榆树科植物榆,春榆(白榆)、黑榆(山毛榆)的嫩果。香味甜绵厚实,自古就有食用它的习惯。清吴其睿《救荒本草》中载:“榆钱树,采肥嫩榆叶,热水浸润,油盐调食,其榆钱煮靡羹食,甚佳。
榆木素有“榆木疙瘩”之称,言其不开窍,难解难伐之意,从古至今,榆木备受欢迎,是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制作家具的首选;果看上去像是一串串铜钱,有财源滚滚之意。
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花期3-4月,果熟期4-5月。《本草纲目·木部二》说:“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
榆钱也是防病保健的良药。榆钱具有通淋、消除湿热等功效,主治妇女白带多、小儿疳积羸瘦;外用可治疗疮癣等顽症。中医认为,多食榆钱可助消化、防便秘。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的功效。
我们中医传统上认为榆钱:
【 性 】:平。
【 味 】:辛,甘。
【归经】:心,脾,肺。
【功效】: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
【适宜】:失眠,食欲不振,带下,小便不利,水肿,小儿疳热羸瘦,烫火伤,疮癣。
【特点】:香味甜绵厚实。
榆钱的功效
【功效主治】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主治失眠,食欲不振,带下,小便不利,水肿,小儿疳热羸瘦,烫火伤,疮癣等病症。
历代中医文献是这样讲榆钱的作用的:
1.《本草拾遗》:“主妇人带下,和牛肉作羹食之。”
2.《宝庆本草折衷》:“疗小儿火疮痂庀,及杀诸虫。”
3.《本草省常》:“养肺益脾,下恶气,利水道,久食令人身轻不饥。”
4.《山西中草药》:“安神,止带,助消化。”
5.《全国中草药汇编》:“安神健脾。治神经衰弱。”
未完下期待续
(全国知名中医学者、北京糖代谢研究会委员/王英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