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糖代谢研究会
夏天养生不宜用中药吗?专家:祛湿补中需及时
时间:2017-07-14 信息来源:北京糖代谢研究会摘编 点击:554次

 

在人们的印象中,夏天最好别用中药,其实不尽然。最近在抢救室接诊多起心脏病突发或者脑中风频发的患者,让我觉得有必要对此作中医解读,方便大家尽早防病治病。

关于夏天养生的一大误区就是有人觉得天气炎热气温高,误认为人体阳气也盛,自然容易挥霍浪费自身“阳气”,如贪食冷饮,空调劲吹以及夜里开窗等,殊不知夏天出汗,气随液脱,阳气外浮,容易导致内虚,这是夏天发病的核心所在,所以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同时也是“冬吃萝卜夏吃姜”,即气温炎热还要吃温性的姜的道理。如果违反了它,则易损伤心气。

 

祛湿补中需及时

夏季阳气外浮,中焦内虚,常导致夏天中焦胃肠病频发,最近社区出诊时就发现以腹胀满或儿童积滞就诊的病人居多。另外因为夏气疏泄,毛孔张开的特点,夏季晚上睡觉开窗,人容易因为昼夜温差大而出现受凉冻着的阴暑证。

夏季暑湿重,让夏天发病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湿气并非南方专属,在北方因为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内湿重的人也越来越多,会出现脖颈僵硬,关节屈伸不利;胸闷咳嗽;腹胀纳呆;便黏湿疹;而水湿泛滥,溢于皮肤则发为水肿。判断湿气的一大关键就是看舌苔是否厚腻。化湿须及时,如果错过长夏的当季,则容易变生各种杂病。所以前人有治暑必兼治湿的说法。

 

秋冬慢病宜夏治

中医讲“冬病”,多与寒邪为患、人体阳气不足有关,患者多有宿疾,包括老慢支、类风湿、鼻炎、小儿易感体质等。人的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寒冷,两寒夹击。所以在冬天治寒病,就像是雨天晾衣服,很难晒干。到了盛夏,人体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暑热骄阳,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夏季天阳足,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补充人体之阳气,这样储备充足的阳气,就可在秋冬季预防各种多发疾病。

对于“冬病夏治”,“三伏贴”就是最有效的疗法之一,对老慢支、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秋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三伏贴不仅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肺系疾病有显著疗效,同时对慢性胃肠炎、虚寒性溃疡胃痛病、肠动力减弱的胃胀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颈肩腰痛、慢性四肢关节疼痛等骨关节疾病以及宫寒引起的痛经等妇科病以及小孩脾虚疳积、易感综合征都有效果。

 

夏季心脏病也高发

最近接诊的几位夏日心脏病的患者,一位心脏症状出现后忍了两天,最后因为心脏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2岁;还有一位70多岁老爷子,胸闷痛反复发作一天,每次都在饱餐后加重,当日晚上七点多晚饭后再次加重,实在扛不住了来院查心电图提示广泛心梗,紧急上台终因年岁大过了时间窗而未能抢救过来。近期,媒体上报道一位送餐小哥医院送完餐后,突然心脏剧痛倒地,所幸外卖小哥送餐地点是医院,经过联合抢救,小哥脱离危险;而幸运的是另一个早搏患者,她很重视自己的健康,有点症状就来就诊,坚持用中药调理,患者反馈心不慌胸不闷,整个人气色精神状态也大为好转。

有人问夏天为什么心脏病也高发多见?按照中医理论讲:夏属南方,主心主火。夏不同于秋冬的心脏病发作,寒冬腊月心脏病多因“寒”而出现血管收缩引起,这个好理解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是夏按中医讲其所主脏为“心”,所以夏也容易出现心脏病这点极可能被忽视,目前从发病特征上观察夏季心脏病多因“痰作祟”居多。

气温的波动对心血管有很大影响,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出汗增多,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从而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梗,导致猝死。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容易产生心火,更容易出汗,如果不注意保养的话,心阴受损,就会导致心悸、失眠、胸痛等症状。故中医有春养肝、夏疗心的说法。

夏季当令,尤其有心脏病家族史的老年人或者中青年男性偏胖的更需要注意,夏季也会出现心脏病以及脑血管疾病,这点务必别忽视,夏天心脏病发作多与痰蒙心窍,心气涣散或气滞血瘀有关。

 

舌象变化是“晴雨表”

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心脏的情况可以从舌的色泽及形态表现出来,如心脏功能正常,舌红润柔软,运动灵活,味觉灵敏;心脏气血不足,则舌质淡白,舌体胖嫩;心有瘀血,则舌呈暗紫色,重者有瘀斑,舌下青筋还会出现怒张;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生疮。心脏病发作早期迹象包括:胸闷压榨,或胸痛放射,伴有出汗恐惧,而舌苔多厚腻或舌下有青筋,有此类表现要及时就诊。

对于夏季多发疾病,常用方子包括生脉饮,用西洋参、五味子、麦冬等煮水后代茶饮,用于治疗气虚津亏或热病伤津所致疾病,具有清凉退火、生津补气、消除疲劳的功效。其中,西洋参能益气养阴,麦冬可养阴清热,五味子为敛汗生津,后两味起辅助作用,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同发挥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作用。对于有症状者建议还是应该及时就诊才不致贻误病情。